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
教学思路: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见课后练习一)
2、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多篇幅写端午的风俗?
提示:本文是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总体框架来进行构思的,行文自然,毫无雕凿的痕迹。
3、作者为什么要写“鸭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和吃鸭蛋这样小事呢?
提示:文章通过对家乡的鸭蛋的富有情趣的介绍,流露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4.作者是如何写出生活中无穷的情趣的?
提示: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运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地咀嚼生活中的细节,展示了生活的本质,创造了真境界,传达了真感情,引导人们从生活中的去发现美,去体验人生的乐趣。
5.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请正确地、流利地、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据此引导学生小结作者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有淡淡的幽默。
B、古汉语的点缀。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提示: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能抓住事物的特色神韵一字传神,于平淡中透出无穷的韵味。
6、拓展: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端午的鸭蛋6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