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三) | ||
教学目标 | ||
1 . 知识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2 . 能力 :( 1 )通过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2 )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 感情价值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4 . 学习方式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
教学重点 | ||
1 . 把握人物的思 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2 . 品味揣摩语句 | ||
教学难点 | ||
散步 途中 我 的感慨 | ||
教学准备 | ||
学生:( 1 )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 2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 1 )准备导入新课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 ( 2 )准备投影片、录音机、磁带(或是多媒体) |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 ||
出示投影片:两则小故事 1 . 三国时吴国人陆级六岁那年,有一次在九江袁术的家里作客。袁术拿出橘子招待客人。趁人不注意,陆级偷偷地拿了三只藏在怀里。没想到临走拜别时,橘子滚到了地上。袁术问他: 为什么身为宾客而偷藏橘子? 陆级跪在地上说: 想拿回家给母亲吃。 2 . 相传孟子幼年时,孟母为了选择一个有利于他的成长的邻里环境,曾三次迁居,最后迁移到学宫旁边居住,使孟子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问题:这二则故事分别表现了两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们分别是? 生答: 1. 尊老 (孝顺父母) 2. 爱幼 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这一美德的赞美与颂扬是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莫怀戚一起去《散步》,接受一次美德与亲情的洗礼。 (此环节主要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铺垫) | ||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 ||
1 . 指导朗读 | ||
( 1) 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 过渡 ] 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松还是沉重。 问题:本文的感情 基调如何? [ 教师引导 ] 1 )一家人散步的气氛如何?人的心情怎样? 2 )我是一个什么年纪的人,在家庭中是什么角色? 3 )散步途中 我 的感慨给我们的感觉怎样? [ 师生共同小结 ]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 愉快而深沉 ,因此本文的 语调平稳 ,不应过高或过低,语速为中速为主,语气温和、亲切中含有庄重。 (2) 明确特别需要注意的段落 [ 过渡 ] 读一篇文章一般说不应该自始至终 一个语速,总要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急促,有时舒缓。语速处理要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相协调,根据这一原则,请同学们看一看文章哪些段落需特别注意。 (同座位间展开讨论) [ 师生共同小结 ] 第 4 自然段应快些,第 6 、 8 自然段应慢些 | ||
2 . 指名朗读 3 . 师生共同评议 4 .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 ||
大屏幕投影出的问题: ( 1 ) 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 2 ) 一家人为什么去散步? ( 3 ) 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或文中语言作答) (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巡视,作个别指导) [ 师生共同小结 ] ( 1 ) 一家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儿子。主人公是 我 ; ( 2 ) 为了母亲的健康; ( 3 ) 意思对即可,用文中的词来概括 分歧 。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给了学生一些朗读的要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 力,初步感知了 我 的角色及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 ||
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环节 | ||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问题 1 :在散步过程中 分歧 是怎样解决的? 问题 2 :在解决 分歧 的过程中 我 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问题 3 :这一 分歧 的解决说明了什么问题? (前后左右八人一小组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就这一环节的内容提出疑 问,教师巡视,作 个别指导) [ 师生共同小结 ] 1 .我决定走大路 2 .学生可能只能答出 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 可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 我 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根据此段内容可知 我 是家中的核心人物,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浓浓的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所以我 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3 .教师适当引导: 我 上有老,下有小,要兼顾两头。两头都能顾及当然很好。有时无法兼顾,应顾哪一头呢? 我 决定委屈儿子,顾母亲那头,这一问题的解决说明我们要尊老爱幼,但当尊老与爱幼不能兼顾时,应选择尊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因为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孝敬老人就不易做到了,所以尊老是美德中的美德。 [ 学生质疑 ] 我 只顾及母亲,是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呢? [ 师生共同小结 ] 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而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我”这样做其实也为儿子做了一个孝敬老人的典范,给 他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儿子在尊老的美德的潜移默化下,长大了就会 像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这不就是对儿子的一种深沉的爱吗? [ 教师因势利导 ] 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 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自主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对他们提出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 过渡 ] 文中 我 与大家一样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难题,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问题 4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 教师引导 ] ( 1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什么样的感情? ( 2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 3 )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 母亲 儿子 我 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互敬互爱,领悟到先尊老的家庭伦理道德,同时也让学生品尝到了合作学习所到来的快乐。) | ||
四、精读课文,品味揣摩精彩片段 | ||
问题 1 : 我 和 妻子 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生齐答: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 2 :如何理解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问题 3 :作者把 我 背 母亲 , 妻 背 儿子 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有何深义? (以上三个问题由学生八人一组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的主旨,对学生的作答应鼓励,适当引导和肯定,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 教师小结 ] 问题 2 : 我 和 妻子 代表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而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 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 问题 3 :从字表面上看,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怕有闪失,其实这个 形象 有深义, 我 和 妻子 是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辈,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一个家庭要承担责任,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作者把这一 形象 描写的郑重启事,体现了 我 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庄严神圣的 责任感,使命感 。 (以上内容的学习,旨在加深学生对 我 的思想感情的理解,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使命及珍爱生命的意识。) | ||
五、迁移与创新 | ||
1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 1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 2 )与课文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理由。 [ 教师因势利导 ] 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范文呢? [ 过渡 ] 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较二文,体会散步的精彩之处。 提示:可以从内容,人物形象,语言,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允许答案多种多样,举例说明) ( a ) 内容: 《散步》比《三代》内容丰富,有深度,有景物描写;《散步》不 仅抒发了作者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而且表达了对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的责任感、使命感,而《三代》则没达到如此深度。 ( b )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各自的则重点有所不同 : 《散步》丰满 , 《三代》重在动神态 ( c ) 语言 《散步》中用了很多两两对称的整句,互相映衬,读来有味有情趣,有节奏感,而《三代》则没 有。 《散步》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新、活泼、精美、深沉。而《三代》语言风格单一。 [ 教师小结 ] 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多种写作 手法,为自己的文章添光加彩。 2 、假如你是 我 的 儿子 或 妻子 ,面对我的决定,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写成 200 字左右的小片段,课后完成) | ||
六、结束整节课 | ||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跟着唱,以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更深刻地体会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 亲情。 | ||
板书设计 散步 | ||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散步》教学设计(三)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