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雨说》教学设计
学 科 | 语文 | 教材名称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教材出版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课 题 | 雨说 | 年级 | 初三 | 学期 | 上期 | 学段 | 第 1 单元 | |||
教 学 目 标 | 1 、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 、感悟诗情,陶冶情感。 | |||||||||
教 学 重 点 |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 | |||||||||
教 学 思 路 | 情境导入,激起诗情——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 吟咏诗句,探究语言 —— 拓展延伸,创作实践 | |||||||||
主要 教学 方法 | 朗读和欣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 |||||||||
教 学 资 源 | 教材 自制课件 | |||||||||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 ||||||||||
课时 | 环节 |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 设计意图 | ||||||
共 一 课 时 | 一、 情境导入,激起诗情 | 两套方案,据实际情况选择。 方案一:(适用于借班上课) 课前播放歌曲《春雨濛濛地下》 同学们,初次见面,刚才这首歌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见面礼。我们虽然只有几十分钟相处,但我不是风,来无影,去无踪;我也不是闪电,快得让你无法捉摸;在这里,我愿是一片云,能化成一阵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的这位诗人,他就是一片云,天边一片孤独的云,一片漂泊海外,乡愁浓烈的云。(放图片)“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他的心灵写照。 他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雨说》一诗中他化成了一阵雨,一阵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向我们诉说着,他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吧! 方案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一位诗人: 他从小跟随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他出版的诗集实际算不上多,但他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不亚于李煜,李商隐; 他的诗把中国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同行称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诗人”(杨牧); 他的诗作大多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表现流浪不安的生活,因此,他又被称为“浪子诗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他的心灵写照,他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雨说》一诗中他化成了一阵雨,一阵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向我们诉说着,他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吧! | 活动一: 学生倾听,感受。 | 1 .在歌声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3 .介绍作者 说明: 作为赛课时借班上课的方案一,导入时用了切合语境的诗意表达,学生听起来自然,亲切,同时又激起了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举两得。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融入了一份春雨的情思。 | ||||||
二、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 (一)老师先当一回诗人,用他的口吻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感受一下。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 (二)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 (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 评价学生的朗读 (三)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个问题: ( 课件出示思考题 ) 思考题: 1 。雨说了什么? 2 .你能不能把每节诗浓缩成一行,组成一首新的诗? 明确: 1、 老师想先问大家雨能说吗?(不能)这是什么手法?(拟人)。雨说了什么? “ 雨 ” 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到来;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在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就快乐地安息。 全诗 5 个“雨说”贯穿首尾,整首诗都是雨在说。 2 . 你能不能把每节诗浓缩成一行,组成一首新的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整首诗的脉络。你可以找诗节中的关键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例如:第一节我们就可以浓缩成最后一句话“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师生互动后出示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调整)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轻轻地来了 可别拒绝我的到来 我是来亲近你们的 请跟着我一起去迎接春天 我来自遥远的地方 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样整首诗的脉络就把握了。我们看它也是一首诗,可以叫做雨说的浓缩版吧。 | 活动二: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思考关于诗歌内容的两个思考题,整体感知诗歌。 不求全面,只要有所感,有所得。 | 《雨说》一诗清新明快,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和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通过朗诵,学生与文本进行沟通,得到美的体验,整体把握诗歌。 美文美读是语文教学的一贯主张,在这里,学生和文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两个思考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内容到思想感情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 其中第二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全诗的脉络,也为后面的探究语言板块张本。 | |||||||
三、 吟咏诗句,探究语言 | (一)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你将课文与浓缩版进行比较,哪个更能打动你,找出这样的地方细细品味 ,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出示课件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 (二)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适时点拨,辅以朗读指导。 ( 学生可从语言的形象,画面的丰富,情感的真挚等方面比较 ) 如 : 1 .第一节 看看这里描绘的一幅幅画面: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小溪干涸。所有的一切道出了大地对春雨的渴望与长久的期待。就在这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啊,正如杜甫春夜喜雨所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浓缩版读不出这种画面感。这一节要读出急切期盼之情。 2 .第二节:压缩版就一句话:“我轻轻地来了。” 这句很简单,没有形象可感的内容。课文不同,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读到 “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 这样的句子,一幅春雨的图画便展现在了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当读到“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这样生动的拟人,我们也仿佛品味到了杜甫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韵味。这就是春雨啊,一位温柔的爱的使者,她轻轻的来,带着细腻而又无私的爱。这样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体味到真挚的情感美。 这一节要要读得轻柔,温和。 3 .第五节 这一节描绘的情景与第一节有什么不同?完全两样。表现了大地因春雨的到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田圃的泥土润如油膏,禁锢的种子发了芽,滞留的鱼儿欢快的跳跃,干涸的溪水又开始了欢唱。大地一片生机,心里多么欢畅啊!这节要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4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啊 /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 —— ” 列举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常见事物,并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令人不由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而压缩版读很生硬,没这种韵味。这里也要读出活泼欢快的语气。 5 . “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 写春雨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的生活,为此它甘心奉献一切。好一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精神。这就是 “ 雨 ” 的真正来意。(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6 . “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啊,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通过比喻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而压缩版没有这种升华。 “ 苹果 ” 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 “ 苹果 ” 一样。 (以上要点说到 3-4 个即可) (三)以七八两节为例重点品味 是啊,通过刚才的比较,课文与浓缩版哪个更能打动你已经很明显了,浓缩版语言抽象,概括,诗味索然,而课文中我们读到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形象,一声声亲切的诉说,一句句温馨的祝福,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这就是诗歌之美,语言美,画面美和真挚的情感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板书: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比如第七八节:(点课件出示文本) (略) 1 .语言美你能品味到吗?称呼亲切,充满童趣。生动活泼。 2 .画面美呢?比如:笑弯了腰啊,笑出了泪啊,笑斜了翅膀啊,笑得哗拉拉得响啊,抓住了他们生动的一刹那,表现出生机盎然的画面。 3 .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雨”为什么“要教你们勇敢的笑”呢? 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的教我们勇敢的笑呢?难道我们不能笑,不敢笑吗?诗中的“你们”是指现在的我们吗? 这首诗创作于 1979 年,中国刚刚结束了“文革”灾难。在十年浩劫中,人们脸上失去了笑容,连小孩子也告别了欢笑。 还记得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吗?它就是通过文革前后紫藤萝的由枯到荣的描写,发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给我们以生活的启迪。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白云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春雨要去牧场看看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要教我们勇敢的笑了,她是要教我们乐观的生活啊。 事实上,不管什么时代,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才会有生机和希望。所以今天我们来读这首诗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末尾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这里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勇敢乐观生活的期望。 第八节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要读出高昂之气。 4 .学生齐读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郑愁予先生的《雨说》确实很动人。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加深了对诗歌的了解。《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点出课件相应幻灯片) (五)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人的语言魅力和真挚的情感。 学生齐读 | 活动三: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语言,也可质疑。 以片段赏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从 语言的生动,画面的形象,情感的真挚等方面比较。 活动四: 以七、八两节诗为例,和学生一起进行重点探究。 点拨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联系以前所学进行知识的迁移。 活动五: 学生在朗读中回味探究的成果。 再次感受诗人的语言魅力和真挚的情感。 | 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当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通过平等的对话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和诗歌朗读能力,还能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 |||||||
四、 拓展延伸,创作实践 | (一)雨对我们说了这么多,殷殷期盼,情意绵绵,相信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我们。今天已经自由地笑起来了的我们,能不能也对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赶快动笔吧!最好用诗的语言。 点出课件相应幻灯片 (二)学生创作 (三)点评学生创作 (四)总结: 从同学们的诗中,我们听到了自由快乐的笑声,这正是作者的期望,也是老师的期望,愿笑声伴你成长,愿笑声伴你一生! | 活动六: 鼓励学生用诗的语言对雨说说心里话。在读和品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 | 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现代诗歌教学同样也符合这个规律。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 也许学生此时的创作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也许就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地体现。 | |||||||
自我反思 | ||||||||||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 整堂课的流程由美读到品评再到写作,层层深入,思路清晰,学生活动充分。教学过程中把 朗读和欣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注重学生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 特别是在探究语言的环节,引导学生将文本与浓缩版进行比较,针对性强,提高了课堂效率。 | |||||||||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 诗歌比较长,一节课完成只能选择一些片段窥斑见豹,难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讲得很细致全面。 | |||||||||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初中语文《雨说》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