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一)
●作业导航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的涵义及溶解度曲线。
一、填空题
1.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的____________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的____________溶液。
2.在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必须注意以下四点:①指明____________;②溶剂的质量一定是____________;③溶液必须是____________;④溶解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__。
3.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1)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
(2)若要配制20℃时饱和溶液68 g,则需氯化钠______________g,水______________g。
二、选择题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B.降低温度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未溶解,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当溶质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在该温度下是饱和的
5.海水晒盐是
A.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B.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6.影响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①固体溶质的性质 ②温度 ③压强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质量 ⑥溶剂的性质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7.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C.启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8.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0 g A物质,30 ℃时,100 g水中溶解35 g B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则A与B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9.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 g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A.降低温度接近0℃
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
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10.某学生在实验室里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最终得到饱和溶液的是
A.从某饱和溶液中取出30 mL
B.将20℃的KCl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C.将20℃的熟石灰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D.将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混合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九年级化学下册《试题2 溶解度(一)》发布于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