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要素 | 设 计 内 容 | |||||||
教学 内容 分析 |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 与技能 |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 ||||||
过程 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 |||||||
学情分析 |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 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 |||||||
教 学 分 析 | 教学 重点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 ||||||
教学难点 | 难点 |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 ||||||
解决办法 |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 |||||||
教学策略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 |||||||
板 书 设 计 | 愚公移山 愚公————眼光长远————不愚 对智叟————鼠目寸光————不智 比 妻子———— 献疑 遗男————跳往助之 —————————————————————————— 烘托 神————惧 帝————感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媒体使用 预期效果 | |||||
一 导入新课 | 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 学生进入情境 | ||||||
二 揭示目标 |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 学生明确。 | ||||||
三 自学指导 | 。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 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 合作完成。 多媒体展示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年且九十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焉: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 ||||||
四 学生自学 | 1.学生分两组,展开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课堂辩论。 3有人认为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你是 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的呢? 4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5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 自读课文后讨论明确。 1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 ||||||
五 检测自学结果 |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 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 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5 学生争相发言 | ||||||
六 当堂训练 |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 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 学生完成后教 师检查纠正。 | ||||||
教 学 流 程 图 | ||||||||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7